羋月傳與史實不符的穿幫鏡頭集合,你發現幾個?
自《羋月傳》開播以來熱度不斷升溫。觀眾因一部大熱電視劇掀起了關注歷史的興致,哪怕是帶有娛樂性質的吐槽,也應該是值得關注和尊重的“一點小事”。
與史實不符合的穿幫鏡頭大到時間軸混亂,例如1.羋月跟黃歇實際年齡相差巨大,根本不可能青梅竹馬;2.小到鏡頭一掃而過的一盤煎魚。3.大王頭上冕冠“串珠”的數量。4.以及戰國妃嬪不流行“高髻”。5.還有古裝劇里最常見的古人說今語等等。
劇中楚懷王和楚威后商議要事時明顯地出現了手持毛筆的鏡頭,而下一張毛筆字寫在紙上的畫面更加清晰, 至于劇中的紙,要從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說起了。而直到東漢,東漢元興元年(105)蔡倫改進了造紙術,蔡倫完善造紙術,才有基本技術的粗紙。衍變到現在有了各種種類的辦公用紙、生活用紙。
羋月是楚威王最寵愛的小公主,是楚威王的庶出女兒。但在楚威王死后生活一落千丈,母親向氏被楚威后逐出宮。羋姝當上了秦國的王后,羋月不得已成為寵妃。羋月兒子嬴稷登基為王,史稱秦昭襄王。羋月當上了史上第一個王太后,史稱宣太后。
羋月是秦始皇帝的高祖奶奶,是秦昭襄王的媽媽。大概出生在公元前340年,離今天有2300年。東漢比羋月生活的時代晚了400多年,那時絕對沒有紙張。讓公元前的楚懷王用紙辦公,絕對是個漏洞。那時的人只能在竹簡木片和布片上寫字作記錄,根本沒有造紙技術。更不用說生活用紙的軟抽紙、盒抽紙巾之類的了。
歷史顧問王子今: 史學家只是提意見,沒有最終否決權。王子今認為,眾多歷史題材的傳統戲曲,也是在歷史基礎上有很多調整甚至虛擬,才逐漸為人們認可和接受。但它們對于后人的歷史知識普及、精神傳承、文化傳播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今人也應該有這樣的心態。“中國現代史學大家顧頡剛就從歷史到史書到小說再到戲曲的情節變化中發現了著名的歷史傳播‘層累地造成的歷史’,所以今天對文藝作品中對歷史的藝術加工,可以有一定的寬容度。”